2011年4月8日

武陵農場賞櫻之旅 (228-2011 vacation)

一個原本不在計畫中的行程, 只因為看到電視報導著美不勝收的花季, 在 2/25 晚上拿起電話開始尋找著武陵農場沿路的飯店一一去電詢問是否還有空房間, 好不容易問到有客人退房, 哇哈 !
房間訂到了, 廢話不多說, 趕忙打包去~~~~

行程安排:
2/27 Sun. : 這天出發, 有避開車潮 & 省下過路費
                     凌晨 4點由高雄出發→南二高→埔里→霧社→合歡山→梨山→武陵→夜宿梨山
2/28 Mon. : 睡到自然醒, 步行到梨山賓館吃雪梨 →回程→去梨山市區→合歡山遊客中心堆雪人
                    →埔里紙教堂→北斗吃肉圓 →返回溫暖的家
2/27 早上7點, 大家都睡翻了, 只有開車的爸爸和睡眼惺忪的小妹還醒著~~

哇~~看到對面山頭的太陽蹦出來了, 今天肯定是個風和日麗的一天!

開了好久的山路, 爸爸以為大家都睡了, 飆的可過癮勒, 哥哥終於出聲了: "我要塑膠袋"
爸爸趕緊停車, 哥哥到這棵松樹下抓兔子, 一陣混亂中聽到叫聲, 抬頭一看,
哇~~第一次這麼近的看著老鷹在頭上盤旋,
莫非~~~牠要和哥哥搶那隻"兔子"嗎?

像超人的爸爸~~~~一路要辛苦的開著車 ...

大妹睡的可甜勒~~

已經陷入武陵農場的車陣當中囉~~告示牌寫著 3公里

加油~~ 加油~~ 就快到了

中午在武陵農場吃泡麵大餐, 人生一大享受~~香味四溢 &不用人擠人 !
讚啦 ~~











在農場內, 孩子們騎著辛苦運送過來的小折....

小折都載來了, 一定要好好的騎個過癮喔 ~ (往觀魚台方向)

農場裡還有呈現櫻花鉤吻鮭復育的成果, 除了館方的硬體+軟體簡介,
還可以直接往這條七家灣溪裡觀看, 孩子們看到悠游的魚兒, 還真是雀躍ㄚ~



農場裡人滿為患, 不過越往裡頭前進, 雖然冷清些, 沿路的櫻花也是開的非常熱鬧~~~
要避開這些朝聖的遊客們, 還真的需要一點點耐心和時間, 不過, 這是值得的.

當晚住宿的飛燕城堡飯店...

2/28, 退房前, 在飯店內一隅留下回憶..
遠眺群山, 不禁讓人心都沉靜了些....





山壁還有殘雪, 孩子們說要在車上堆雪人下山, 連吃泡麵的大鋼碗都用來挖雪囉
多麼認真ㄚ~~

路上有攤販在賣蜜蘋果, 休息一下吃個蘋果, 順便欣賞美景,
大妹說要拍張層次分明的山景好讓她之後能夠畫出一幅這摩美的畫作~
期待大妹的新作品喔 !

東埔的紙教堂裡, 導覽正專心的介紹整個桃米社區的努力和成果.

紙教堂一隅



武陵農場簡介:

中橫公路支線在民國四十七年通車後,陸續有人移居到武陵地區從事森林作業與農墾活動,名為「台灣榮民農墾服務所」的墾荒隊伍,即開始在這個地區設立「武陵農墾區」。
民國五十二年春,當時的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故總統 蔣經國 先生,
不畏艱難翻山越嶺,親自實地勘察,將原屬榮民農墾處的武陵墾區,於當年五月十日正式命名為「武陵農場」,由 林德錡 先生擔任第一任場長 。

農場成立初期以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從事農業生產為主,開發東西橫貫公路沿線之山地農業資源,並成為輔導會所屬山地農場之一。近年來為因應時代潮流與任務, 及配合政府推動發展觀光產業、國土保育政策,乃自民國 79 年起分 2 期發展 12 年觀光轉型計畫,期以農業與觀光發展相輔相成, 以有限資源,在榮民照顧、榮民安置、產業經營、觀光旅遊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兼籌並顧,以確保資源永續利用, 促其達到產業永續經營之目標。

武陵農場除了因海拔較高,是台灣著名的避暑勝地(夏季平均溫度廿二度﹞;近年來,因山野的楓紅迷人,而贏得『台灣九寨溝』的美名(賞楓之旅為十一月中旬至元月中旬)。

無論春、夏、秋、冬,走一趟武陵農場,都能讓人回味無窮!
武陵的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蘋果花,散發淡淡的幽香;
夏季,初熟的水果(每年七至十月為水果的季節),在枝頭嬌豔欲滴;深秋,鑲嵌在山林中火紅的楓葉,款款舞動;初冬,皚皚白雪,鋪滿山頭,展露北國風情。這樣多變的景緻,一向吸引著遊客流連忘返,捨不得踏上歸途。


埔里紙教堂簡介:

台灣有座紙教堂

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阪神震災紙教堂,已在埔裏桃米社區展開新的生命。照片/邱文傑提供
南投埔裏桃米社區湖畔,最近悄悄立起一座神秘的教堂。

這座名為Paper Dome的教堂與眾不同,它是台灣第一座紙建築,也是第一座來自海外的遊牧建築。
過去 10年,它曾在日本神戶撫慰無數阪神地震災民,如今落腳埔裏展開新生命。
由新故鄉文化基金會策畫的新故鄉見學園區,歷時三年終於完工,將於2008/9/21 啟用。
園區包含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紙教堂,以及台灣建築師邱文傑設計的新故鄉見學中心,象徵兩地建築師的震災經驗傳承。
紙教堂原是 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坂茂為燒燬的神戶鷹取教會所設計。當時開始著手研究紙建築的他,以 58根紙管做主結構,動員 300名義工搭成橢圓形的新鷹取教堂。這座紙教堂便於拆卸、移動與重建,符合新世紀的環保概念與遊牧精神。
10年後,紙教堂功成身退,並在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的推動下,將 58根紙管運到 921大地震災區埔裏桃米生態社區。他邀請設計 921地震教育園區的建築師邱文傑,在紙教堂旁再設計一棟象徵台灣精神的新故鄉見學中心。
鷹取紙教堂是以玻璃纖維浪板構築長方形外墻,訪客經回廊走入大廳,會感受由屋頂棚幕射入的天光,生成向上昇華的奇妙感受。廖嘉展表示,新生的桃米紙教堂,與“前世”鷹取教堂幾乎一模一樣。
見學中心以台灣常見的 C型鋼為主結構,卻把鋼彎成各種形狀,讓“彎曲的鋼”和“硬起來的紙”形成有趣的對比。
紙教堂前的廣場將成為露天表演中心,見學中心則做為農民市集、社區營造工作坊與展覽之用。

象徵希望與重生:一座紙教堂,就在921受創嚴重的南投埔里-桃米社區,重新搭建展開新的生命、新的使命。


 桃米生態生態村: http://www.taomi.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